雙斑螢葉甲別名:雙圈螢葉甲、四目葉甲
雙斑螢葉甲分布為害:雙斑螢葉甲 Monolepta hieroglyphica Motschulsky.,屬鞘翅目葉甲科。為害玉米、高粱、谷子、豆類、馬鈴薯、蔬菜、白麻及向日葵等多種作物。分布于黑龍江省、遼寧省、內蒙古自治區、寧夏自治區、甘肅省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、河北省、山西省、陜西省、江蘇省、浙江省、湖北省、江西省、福建省、臺灣省、廣東省、廣西自治區、四川省、云南省和貴州省等地區。
雙斑螢葉甲發生規律:在我國北方一年發生一代,以卵在土中越冬。卵期很長,5月開始孵化,自然條件下,孵化率很不整齊。幼蟲全部生活在土中,一般靠近根部距土表3~8厘米,以雜草根為食,尤喜食禾本科植物根。整個幼蟲期經30余日,老熟幼蟲做土室化蛹。蛹室土質疏松,蛹一經觸動即猛烈旋動。蛹經7~10天羽化。成蟲7月初開始出現,一直延續至10月。8月上、中旬玉米雌穗吐絲盛期,亦是成蟲盛發期,對農作物的危害,主要是成蟲期。初羽化的成蟲,先在田邊、溝渠兩側的雜草上,如紅蘿、棒草、蒼耳、刺兒菜、扁蓄以及大田中的豆類等,取食葉子,約經半個月轉移至大田為害玉米、高粱、谷子,順葉脈取食葉肉,并逐漸轉移到嫩穗上,取食玉米花絲,高粱及谷子花藥,以及初灌漿的嫩粒。大秋作物收獲后,成蟲轉移到蔬菜上為害,尤其喜食十字花科蔬菜。成蟲有群聚為害習性,往往在一單株作物上自下而上取食,而鄰近植株受害輕或不受害。成蟲飛翔力弱,一般只作2~5米短距離飛行。有弱趨光性。當早晚氣溫低于 8℃ ,或在大風、陰雨和烈日等不利條件下,則隱藏在植物根部或枯葉下。上午9點到下午5點氣溫高于 15℃ 以上時,成蟲活動為害。成蟲羽化后20余日即行交尾,交尾時間一般30~50分鐘。雌蟲產卵時,腹端部向土里伸,在土壤縫隙中將卵產下,一次可產卵30余粒,一生可產卵二百多粒,卵散產或幾粒粘在一起。幼蟲一般生活在未經翻耕、雜草叢生的地塊表土中,大田中很少發現。雖然一些野生植物對于雙斑螢葉甲的幼蟲有一定的指示作用,但是,在野外或室內飼養,僅見到禾本科、豆科植物及蒼耳的根部有明顯地被幼蟲啃食的痕跡。
雙斑螢葉甲為害特征:以成蟲為害玉米葉片、雄穗和雌穗為主。取食葉肉,僅留表皮,受害玉米葉片呈現大片透明白斑,嚴重影響光合作用;取食花絲、雄穗和雌穗,影響玉米授粉結實。
雙斑螢葉甲防治措施:1、農業防治。
清除雜草,減少春季過渡寄主,降低雙斑螢葉甲種群數量,減輕危害。
2、物理防治。
在田邊早春寄主上人工掃網捕殺。
3、化學防治。
田間發生量大時,在清晨成蟲飛翔能力弱的時間,選用吡蟲啉、硫丹、銳勁(氟蟲氰)特等藥劑噴霧防治。
南區電話
北區電話
微信-南
微信-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