萵苣菌核病是萵筍的主要病害之一,嚴重影響了萵筍的種植效益。本文將從萵苣菌核病的癥狀、病原、發(fā)病規(guī)律以及防治方法等多個方面為大家介紹,以便及時防治。
萵苣菌核病癥狀:
植株的整個生育期都可受菌核病危害,中后期蔭蔽多,通風透氣性差,濕度大,危害更重,植株下部的莖、葉柄或葉片一般先發(fā)病,莖部受害后,引起地上部分萎蔫,最后枯死,葉柄、葉部受害,癥狀與莖部相同。發(fā)病部位初期呈水浸狀,淡褐色,逐漸擴大引起組織軟化腐爛,但無臭味,在潮濕條件下病部產(chǎn)生濃密白色棉絮狀菌絲,后期菌絲體交織紐集成白色顆粒,并產(chǎn)生黃色水珠,白色顆粒長大后成為黑色褐色的鼠糞狀菌核。
萵苣菌核病病原:
萵筍菌核病是由子襄菌亞門核盤屬病原真菌侵染所致,其營養(yǎng)體為有隔菌絲。菌核萌發(fā)長出子襄盤,底部有柄,直徑約2-8毫米。子襄棍棒形,無色,大小為91-125×6-9微米,內(nèi)含8個子襄孢子。子襄孢子橢圓形,單孢,無色,大小為9-14×3-6微米,整齊地排列在子襄內(nèi),子襄孢子是它的有性繁殖器官。
萵筍菌核病發(fā)病規(guī)律:
菌核在土壤中越冬,遇適宜條件,形成子襄盤,放射出子襄孢子,通過風雨傳播,成為初侵染源。田間侵染一般通過帶病組織與健株接觸,菌絲直接蔓延危害。
菌核萌發(fā)適溫15℃左右。子襄孢子萌發(fā)的溫度范圍0-35℃,適溫5-10℃。菌絲0-30℃都能生長,適溫20℃。菌核在PH值為1.68-10的環(huán)境中可以生長,相對濕度高于85%有利于孢子萌發(fā)及菌絲生長,低于70%發(fā)病輕。因此,當田間氣溫在20℃左右,相對濕度高于85%時,會導致病害的流行。
萵筍菌核病防治方法:
農(nóng)業(yè)防治:
1、實行輪作病地實行與百合科蔬菜輪作3年以上。
2、土壤消毒不能實行輪作的病地,可在春保護地拉秧后,利用三夏高溫進行土壤消毒。方法是:先清潔出園,把病殘體帶出田外深埋或燒毀;每666.7平方米施石灰50―100千克,碎稻草或麥芋子500千克,均勻施在地表上;深翻60厘米,起高壟30厘米;壟溝里灌水,要求處理期間溝里始終有水,所以要不斷的澆水;鋪蓋地膜,四周蓋嚴;密閉棚室15―20天,使土壤20厘米深土溫達50℃以上(最高溫時),可殺死菌核。
3、選用無病種子從無病地留種。帶有菌核的種子可用10%鹽水選種,菌核被淘除,然后用清水反復沖洗干凈后再播種。
4、栽培防治培養(yǎng)無病苗;鋪蓋黑色地膜,可防止子囊盤出土;施足有機肥,增施磷、鉀肥;加強放風、降低濕度;及時清潔田園,把病葉、病株帶出田外深埋或燒毀(包括及時鏟除出土的子囊盤)。
化學農(nóng)藥防治:
無公害農(nóng)藥防治定植后發(fā)病前,可用3.5%噻菌靈(特克多)煙劑進行煙熏,傍晚進行,隔7天1次,連熏3-4次(每666.7平方米每次用煙劑250克)。
1、苗床噴藥定植前幾天,苗床的苗可噴20%三唑酮(粉銹寧)乳油4000―5000倍液。
2、病田噴藥定植后,發(fā)病初期,可噴50%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000―1200倍液,或50%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,或40%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000一1200倍液,或50%異菌脲(撲海因)可濕性粉劑1000―1200倍液,或50%多霉靈可濕性粉劑600―800倍液,重點噴灑莖基部和基部葉片,隔7天噴1次,連噴3―4次。
3、煙熏防治發(fā)病前或發(fā)病初期,可用10%速克靈煙劑,或15%腐霉利煙劑,每666.7平方米每次250克,傍晚密閉棚室熏煙,隔7天熏1次,連熏3―4次。
4、粉塵防治發(fā)病前或發(fā)病初期,可用6.5%甲霉靈粉塵,或5%滅霉靈粉塵,或5%利得粉塵,每666.7平方米每次用1000克,早上或傍晚噴,用噴粉器(不加水),隔7天噴1次,連噴3―4次。
南區(qū)電話
北區(qū)電話
微信-南
微信-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