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豆銹病癥狀:主要為害葉片、葉柄和莖。葉片兩面均可發病,初生黃褐色斑,病斑擴展后葉背面稍隆起,即病菌夏孢子堆,表皮破裂后散出棕褐色粉末,即夏孢子,致葉片早枯。生育后期,在夏孢子堆四周形成黑褐色多角形稍隆起的冬孢子堆。葉柄和莖染病產生癥狀與葉片相似。
大豆銹病病原:病原為豆薯層銹Phakopsora pachyrhizi Sydow,屬擔子菌亞門真菌。
大豆銹病發病規律:該病主要靠夏孢子進行傳播蔓延,至于冬孢子的作用尚不清楚。降雨量大、降雨日數多、持續時間長發病重。在南方秋大豆播種早時發病重,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,鼓粒期受害重。
大豆銹病防治措施:選用抗病品種如縉云豆、包羅豆、蘭溪花皮青豆、中黃2~4號、九豐3號、長農7號、三明的雁鵝包、南雄黃豆等。注意開溝排水,采用高畦或壟作,防止濕氣滯留,采用配方施肥技術,提高植株抗病力。發病初期噴灑75%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36%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0倍液、50%BAS一3170F1000倍液、10%抑多威乳油3000倍液,每667m2噴對好的藥液40L,隔10天左右1次,連續防治2~3次。上述殺菌劑不能奏效時,可噴灑15%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~1500倍液或50%萎銹靈乳油800倍液、50%硫磺懸浮劑300倍液、25%敵力脫乳油3000倍液、6%樂必耕可濕性粉劑1000~1500倍液、40%福星乳油8000倍液。
南區電話
北區電話
微信-南
微信-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