棗黃刺蛾別名:洋辣子、刺毛蟲
棗黃刺蛾分布為害:黃刺蛾 Cnidocampa flavescens(Walker) 屬鱗翅目,刺蛾科。在我國分布比較廣泛,除貴州、西藏尚未見報道外,幾乎遍及我國各個棗區,國外分布于日本、朝鮮等。
棗黃刺蛾發生規律:該蟲一般每年1代,少數地區每年2代。以老熟幼蟲在樹枝或枝杈間結繭越冬。第一代成蟲羽化期較為集中,每年1代者,成蟲見于6月中旬,幼蟲危害期為7月中旬至8月下旬。每年2代者成蟲見于5月底至6月初,第一代幼蟲6月中旬孵化,危害盛期在7月上旬;第二代幼蟲7月底開始危害,8月上中旬危害最重。至8月下旬幼蟲老熟在棗枝上結繭越冬。幼蟲期一般30天左右,卵期7—10天,成蟲喜夜間活動,有趨光性。
棗黃刺蛾為害特征:以幼蟲為害,雜食性。初齡幼蟲多在葉背面食葉肉,留葉脈和上表皮,形成圓形透明的小斑,嚴重時,能將葉片吃成網狀或將葉片吃成缺刻、孔洞,甚至只留葉柄及三主脈,嚴重影響樹勢和棗的產量。
棗黃刺蛾防治措施: ①人工防治 結合冬季修剪和起苗,剪除樹枝或棗苗上的越冬蟲繭,以消滅越冬蟲源。
②化學防治 在幼蟲發生期,可用菊酯類農藥2000-3000倍樹冠噴霧。
③生物防治 保護利用天敵,黃刺蛾的天敵主要有上海青蜂、黑小蜂等。
南區電話
北區電話
微信-南
微信-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