鴨舌草屬雨久花科,是稻田雜草之一,在我國長江流域稻田種子區(qū)分布較為廣泛,鴨舌草會造成較重的危害。因此,本文主要向大家展示鴨舌草圖片、特征及發(fā)生特點(diǎn),望大家對此有所了解。
鴨舌草別名:鴨嘴菜、薢草、薢榮、接水蔥、鴨兒嘴
鴨舌草分布為害:鴨舌草屬雨久花科一年生沼生或濕生草本植物。別名 鴨仔菜、蘭花草、菱角草、田芋等。分布在華東、華中、華南及河北、陜西、甘肅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等省區(qū)。主要為害水稻等水田作物。日本、朝鮮、俄羅斯、中南半島及北美洲也有分布。
鴨舌草形態(tài)特征:水生草本;根狀莖極短,具柔軟須根。莖直立或斜上,高12~35厘米。全株光滑無毛,葉基生或莖生,葉片形狀和大小變化較大,由心狀寬卵形、長卵形至披針形,長2~7厘米,寬0.8~5厘米,頂端短突尖或漸尖,基部圓形或淺心形,全緣、具弧狀脈。葉柄長10~20厘米,基部擴(kuò)大成開裂的鞘。鞘長2~4厘米,頂端有舌狀體,長約0.7~1厘米。總狀花序從葉柄中部抽出。該處葉柄擴(kuò)大成鞘狀。花序梗短,長1~1.5厘米,基部有1披針形苞片。花序在花期直立,果期下彎,花通常3~5朵(稀有10余朵),或有1~3朵,藍(lán)色。花被片卵狀披針形或長圓形,長1~1.5厘米,花梗長到1厘米,雄蕊6枚,其中1枚較大,花藥長圓形,其余5枚較小;花絲絲狀。蒴果卵形至長圓形,長約1厘米。種子多數(shù),橢圓形,長約1毫米,灰褐色,具8-12縱條紋。
鴨舌草發(fā)生特點(diǎn):上海一帶4月下旬開始發(fā)生,5-6月發(fā)生量大,9-10月開花結(jié)實(shí),11月枯死。成熟種子休眠期2-3個月,發(fā)芽溫度20-40℃,30℃尤適,種子在0-1cm土層內(nèi)出苗。喜歡生于濕地或淺水中,繁殖力強(qiáng),但出苗不整齊,進(jìn)入水稻生育中期,仍見有新苗長出來,是稻田重要雜草。對水稻的中期生長影響較大。分布遍及全國的水稻種植區(qū),以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(qū)發(fā)生和危害較重。
鴨舌草防治方法:化學(xué)方法防治鴨舌草可以分為土壤處理和莖葉處理:土壤處理就是使用60%丁草胺乳油100-125毫升/畝或50%丁草胺乳油120-130毫升/畝。在拋栽秧苗后7-10天或在插植秧苗后5-7天,用藥肥法或藥土法施藥,施藥時田里必須有3-4厘米深的水層,施藥后保持水層5-7天,再按常規(guī)管理。
南區(qū)電話
北區(qū)電話
微信-南
微信-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