矢尖蚧別名矢堅蚧、箭頭蚧、矢根介殼蟲、箭頭介殼蟲、白懨,學名:Unaspis yanonensis (Kuwana),是樹木生長中常見的害蟲,需要及時防治,因此,本文針對矢尖蚧圖片、分布、形態特征、防治方法等信息做了詳細介紹,希望能夠對大家的控害工作起到幫助!
矢尖蚧分部地區:分布河北、山西、陜西、江蘇、浙江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河南、山東、江西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云南、安徽。
矢尖蚧危害作物:金桔、大葉黃楊、百日紅、瓜子黃楊、香櫞、柑桔、木瓜、枸骨、白蠟樹、龍眼。
矢尖蚧危害癥狀:矢尖蚧以雌成蟲、若蟲固著于葉片、果實和嫩梢上吸食汁液,被害處形成黃斑,導致葉片畸形、卷曲、枝葉干枯,果實受害處成黃綠色,外觀差、果味酸。嚴重影響樹勢、產量和果實品質,還可誘發煙煤病。在柑桔產區均有分布,主要危害柑橘、無花果等。
矢尖蚧形態特征:雌成蟲:體橙黃色,長2.5mm左右。雄成蟲狹長,長1.2—1.6mm,粉白色棉絮狀,背面有3條縱脊,1齡蛻皮殼黃褐色于前端。雄成蟲體長0.5mm,橙黃色,具發達的前翅,后翅特化為平衡棒。腹末性刺針狀。卵:橢圓形,長0.2mm,橙黃色。若蟲:1齡草鞋形,橙黃色,觸角和足發達,腹末具l對長毛;2齡扁橢圓形,淡黃色,觸角和足均消失。蛹:長,長1.4mm,橙黃色,性刺突出。
矢尖蚧發生規律:在甘肅、陜西年生2代,湖南、湖北、四川3代,福建3—4代,以受精雌蟲越冬為主,少數以若蟲越冬。1齡若蟲盛發期大體為:2代區5月下旬前后,8月中旬前后;3代區5月中下旬,7月中旬,9月上中旬;3—4代區4月中旬,6月下旬一7月上旬,9月上中旬,12月上旬。成蟲產卵期長,可達40余天,卵期短,僅1—3小時,若蟲期夏季30一35天,秋季50余天。單雌卵量70一300粒,第3代最多,1代次之。卵產于母體下,初孵若蟲爬出母殼分散轉移到枝、葉、果上固著寄生,僅1—2個小時即固著刺吸汁液,體漸縮短,次日開始分泌棉絮狀蠟粉,2齡觸角和足消失,于蛻皮殼下繼續生長并分泌介殼,再蛻皮變為雌成蟲。雄若蟲1齡后即分泌棉絮狀蠟質介殼,常喜群集于葉背寄生。天敵有日本方頭甲、多種瓢蟲和小蜂。
矢尖蚧防治方法:1、生物防治
矢尖蚧等柑橘蚧殼蟲的天敵多種多樣,主要有瓢蟲(俗稱花大姐)、寄生蜂、寄生菌等。瓢蟲中的紅綠黑瓢蟲一生可以捕食2000只左右蚧蟲,當蚧蟲體軟時,可以把蚧蟲全部吃掉,當蚧蟲體壁尖硬時,紅綠黑瓢蟲把蚧蟲咬一個孔,頭伸進殼內,吃盡殼內全部肉質,對控制蚧蟲作用較大。紅綠黑瓢蟲的幼蟲、成蟲均能捕食蚧蟲。
此外,能捕食蚧蟲的瓢蟲還有紅環瓢蟲、紅點唇瓢蟲、澳洲瓢蟲、大紅瓢蟲等,這些瓢蟲一年發生1~2代,大部分的成蟲在落葉、土石縫或樹穴內越冬,翌年3~4月出蟄活動。蚧殼上常見到的寄生蜂有金黃蚜小蜂、軟蚧蚜小蜂等。
利用天敵昆蟲消滅蚧蟲的效果是一般用化學藥劑很難達到的,故要保護這些天敵昆蟲,使之防治害蟲。
2、農藥防治
因1齡和2齡雌若蚧和1齡雄若蚧及雌成蟲對農藥比較敏感,這時正是蚧殼蟲的薄弱環節,也正是防治矢尖蚧的最佳有效時期,抓住這個有利時期開展藥劑防治,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,做到“一網打盡”。
這個時期一般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為最佳防治適期。這段時間正是柑橘第二次生理落果高峰至幼果生長期,又是梅雨季節尾聲和夏季干旱來臨之前,氣溫較高,空氣濕度也大,噴藥一般不會產生藥害,能有效地阻止第1代幼蚧上果、上新梢危害,極大地壓低了蟲口數量;其次柑橘采收后的11~12月也是較佳的防治適期,如果最佳適期失防,則應盡可能在采果后抓緊噴藥。
矢尖蚧由于第一代發生不整齊,以后世代重疊, 加上蟲體體表介殼隨齡期增加而加厚,抗藥性增強, 故藥劑防治的重點應放在第一代1~2齡若蟲。從5 月上旬起經常檢查當年春梢或上年秋梢葉片上有無 第一代2齡雄蟲出現,一旦發現有2齡雄蟲應在5天 內噴藥?;蛟?月上旬起把長有矢尖蚧雌成蟲的秋 梢剪下,插人裝水的玻璃瓶內放置園中,經常觀察有 無初孵幼蚧爬出,發現初孵幼蚧蟲后21~25天即噴藥。藥劑可用40%殺撲磷乳油600~800倍液,20天 后再噴1次;或25%喹硫磷乳油和1%蚧蟥靈混合使 用500~800倍液噴霧,隔10天1次,連續噴2次;或 40. 7%樂斯本乳油1000倍液噴霧,隔14天1次,連續 噴2次。喹硫磷、樂斯本在花期嚴禁使用,在果實采 收前30天須停止使用。
南區電話
北區電話
微信-南
微信-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