夾竹桃天蛾別名粉綠白腰天蛾、鷹紋天蛾、夾竹桃白腰天蛾,主要危害夾竹桃、長春花、蘿芙木、軟枝黃蟬等作物,幼蟲匿藏于葉片中取食嫩葉,由于取食量極大,會將整株植株葉部取食殆盡,對植株生長及外觀造成極大影響,需要及時防治,為此本文針對夾竹桃天蛾圖片、特征、防治方法等信息做了詳細介紹。
夾竹桃天蛾分部地區:分布廣東、廣西、臺灣、福建、四川、云南等省。
夾竹桃天蛾形態特征:1、成蟲:體紡錘形,灰褐色至深褐色,全體密被絨毛。雌蟲體長42~49mm,翅展75~95mm,雄蟲體長45~50mm,翅展80~100mm。頭灰色,復眼圓形,黑色。觸角褐色,末端鉤狀。中胸兩側各有鑲白邊的大三角形灰綠色三角斑紋1個。前翅基部灰白色,中心有一黑點,中部至前緣有形似湯勺狀、灰白至青色斑紋1個,翅中下部至外緣有淺棕紅色寬帶1條,翅頂角區域有灰白色縱線1條。后翅深褐色,后緣至前緣在近外緣處有1灰白色波狀條紋。
2、卵:圓球形,長1.0~1.4mm,高0.9~1.1mm,淡黃色至翠綠色,光滑,有光澤。
3、幼蟲:老熟幼蟲體長55~75mm,體寬8~12mm,黃綠色至深綠色,少數金黃色。頭深綠色至灰綠色,胸足紫褐色,后胸兩側各有一個大的近圓形眼斑,眼斑周圍紫褐至黑色,中間白色、淺藍白色至淺藍色。胴部自第2節開始至腹末兩側各有一條白色縱紋,縱紋上下散生白色小圓點。氣門橢圓形,黑色。趾鉤黑色。尾突橙黃色,粗短,向下彎曲。
4、蛹:黃褐色,長橢圓形,長51~67mm,寬12~15mm,尾部突尖,黑色,末端呈魚尾狀分叉(在放大鏡下觀察)。背面從頭至尾、腹面從頭至胸各有1條黑色縱線。頭部兩側各有1個黑點,身體兩側各有7個黑點。
夾竹桃天蛾發生規律:室內外觀察結果表明,夾竹桃天蛾在湖南省衡陽市1年發生2~3代,以蛹在樹冠下的枯枝落葉層、土壤表層松土中和洞穴內越冬。越冬代成蟲最早于6月5日出現,6月中旬為羽化高峰期。6月中下旬野外寄主樹上可見卵和初孵幼蟲。7月上旬為第1代幼蟲危害盛期,第1代成蟲于7月中旬開始出現,7月下旬開始產卵。第2代幼蟲8月初出現,8月中旬為孵化盛期,8月下旬至9月上旬為幼蟲危害盛期,也是一年中為害最嚴重的時期。第2代幼蟲于9月中旬開始化蛹,化蛹持續到10月中旬。第2代蛹發生分化,一部分成為越冬蛹,另一部分則斷斷續續羽化為成蟲,以10月上旬羽化最多,并于10月上旬產下第3代的第一批卵。10月上中旬第3代幼蟲孵化,11月中旬第3代幼蟲開始化蛹,并以此蛹越冬。至11月下旬,后期孵化的幼蟲因未能發育完全、不能化蛹而直接死亡。
夾竹桃天蛾防治方法:1、如當年若發生嚴重,可在7月下旬和9月下旬1、2代蛹期,結合常規管理,對植株進行修剪,清理樹冠下部枯枝落葉;翻動表土,破壞化蛹場所,使蛹暴露于空氣中,失水而死亡。對越冬蛹的防治尤其有效。
2、在6月下旬、8月上旬,在1、2代幼蟲發生初期,用2.5%溴氰菊酯乳油2500倍稀釋液噴灑受害植物,防治效果達90%。
南區電話
北區電話
微信-南
微信-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