綠尾大蠶蛾(Actias selene ningpoana Felder)別名燕尾水青蛾、長尾月蛾、月神蛾、綠翅天蠶蛾,屬鱗翅目、大蠶蛾科。綠尾大蠶蛾以幼蟲蠶食寄主葉片、將葉片吃成缺刻,嚴重時將葉片吃光,僅留葉柄。嚴重影響樹勢、降低產量與品質。需要及時防治,為此,本文針對綠尾大蠶蛾圖片、特征、防治方法做了詳細介紹,希望對大家的控害工作起到幫助。
綠尾大蠶蛾分部地區:在我國分布于東北、河北、北京、山西、河南、陜西、江蘇、浙江、湖北、湖南、廣西、廣東、福建、臺灣等地;國外分布于馬來西亞、印度、斯里蘭卡、緬甸、日本等地。
綠尾大蠶蛾危害作物:蘋果、梨、棗、核桃、沙果、海棠、杏、櫻桃、葡萄、粟、楊、柳、楓、烏柏、喜樹、榆等多種園林植物。
綠尾大蠶蛾形態特征:
1、成蟲:體長32~38mm,翅展90~150mm。體白色,間或豆綠色,觸角羽狀,黃褐色,觸角間具一紫色橫帶。復眼球形黑色。胸部及肩板基部前緣有暗紫色橫切帶,翅粉綠或豆綠色,基部有白色絨毛。前翅前緣暗紫色,混雜有白色鱗毛,翅外緣黃褐色,外橫線黃褐不甚明顯,中室末端有一塊眼斑,中間有一長條透明帶,外側黃褐色,內側內方橘黃色,外側黑色,翅脈較明顯,灰黃色。后翅于中室端有一塊眼斑,形狀顏色與前翅中室末端眼斑相同,后翅臀角特化為長約40mm左右的尾狀突。后翅尾角生有淺黃色鱗片,間或個體略帶紫色。足紫紅色,腹面稍淺,間或近褐色。
2、卵:近球形,稍扁,直徑約2mm,初產綠色,后變褐色。
3、幼蟲:老熟體長80~100mm,淡紅色或黃綠色,體粗狀近六角形,各體節上生有5~8個毛瘤,前胸5個,中、后胸各8個,腹部各節均為6個。每一毛瘤上生有數根褐色短刺和白色剛毛;中、后胸與第8腹節背面毛瘤稍大于其他部位毛瘤,且頂端黃色,基部黑色,其他部位毛瘤基部棕黑色,端部藍色。第1~8腹節的氣門腺上方赭色,下方黃色。體腹面褐色,臀板中央及后緣有紫褐色斑,胸足棕褐色,尖端黑色;腹足端棕褐色,上部有黑色橫帶。
4、蛹:體長40~50mm,卵形、初赭色,后漸變紫黑色,額區具一塊淺色斑,繭橢圓形,長45~55mm,質地疏松,灰色至黃褐色,間或白色。
綠尾大蠶蛾發生規律:
此蟲年生代數各地不一,東北1年發生1代,河北、山西、山東、河南1年發生2代,江蘇個別1年發生3代,廣西、廣東、云南分別有不完全的4代,各地均以蛹在繭內越冬,繭蛹分布于樹皮裂縫及寄主附近的地被物下。各地各代成蟲發生期分別為5月、7月、9月和10月。
成蟲羽化后不久即開始交尾與產卵,卵常數粒成堆狀或平排地產于枝干上、枝杈上和葉背,間或樹下土塊、草叢等處也有卵被發現,單雌平均卵量為250粒。卵期7~15天不等,第1代卵為15天左右,第2代卵10天左右,第3、4代卵均為7天左右,成蟲壽命約10天左右。
幼蟲發生危害期從5月下旬至10月均可見到。初齡幼蟲常群集取食,2齡后邊分散危害。1、2齡幼蟲較活潑,3齡以后食量增大,行動遲緩,取食完一片葉后再轉害相鄰葉片,逐葉逐枝取食,僅殘留葉柄,極易發現,幼蟲共5齡,歷期35~45天,可取食蘋果葉片近100余片,幼蟲危害至老熟后于枝上貼葉吐絲結繭化蛹,蛹歷期:非越冬蛹為15~20天,越冬代蛹180天左右。
成蟲于中午前后至黃昏羽化,羽化前分泌棕色液體溶解繭絲然后于頂端鉆出。成蟲晝伏夜出,有趨光性,交尾歷時2小時左右。越冬繭與非越冬繭部位有所不同,前者多于樹干下部分杈處、地面枯枝落葉、雜草等被物下,后者則于樹枝條上貼葉處。繭處均有寄主葉包裹。
綠尾大蠶蛾防治方法:
1、果樹休眠期防治:果樹落葉后與發芽前清理園內枯枝落葉,同時結合修剪摘除樹體上繭蛹,集中燒毀或深埋,消滅其中越冬蛹。
2、成蟲發生期防治:結合防治其他有趨光性的害蟲,于園內設置太陽能殺蟲燈,誘殺成蟲?;蛉斯げ稓⒊上x及其所產卵塊。
3、幼蟲發生期防治:結合園內管理進行人工捕殺幼蟲,由于此幼蟲初齡具群集危害習性,稍大后有逐枝取食習性,因而極易發現。
4、藥劑防治:結合防治園內其他食葉卷葉性害蟲進行樹上噴藥防治,使用常規觸殺、胃毒等藥劑防效均好。
5、保護和利用天敵:此蟲卵期天敵有赤眼蜂,其寄生率可達50%以上,有條件的地方可于卵期釋放赤眼蜂,每次5萬頭左右。
南區電話
北區電話
微信-南
微信-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