稻縱卷葉螟別名卷葉蟲、百葉蟲、苞葉蟲,是危害水稻產出的主要害蟲,需要及時防治。本文展現稻縱卷葉螟的圖片、發生規律、特征、防治方法等信息,希望能夠對大家的控害工作起到幫助。
稻縱卷葉螟分布為害: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鱗翅目,螟蛾科。別名刮青蟲。分布北起黑龍江、內蒙古,南至臺灣、海南的全國各稻區。主要為害水稻,有時為害小麥、甘蔗、粟、禾本科雜草。
稻縱卷葉螟發生規律:東北年生1-2代,長江中下游至南嶺以北5-6代,海南南部10-l1代,南嶺以南以蛹和幼蟲越冬,南嶺以北有零星蛹越冬。越冬場所為再生稻、稻樁及濕潤地段的李氏禾、雙穗雀麥等禾本科雜草。該蟲有遠距離遷飛習性,在我國北緯30度以北地區,任何蟲態都不能越冬。每年春季,成蟲隨季風由南向北而來,隨氣流下沉和雨水拖帶降落下來,成為非越冬地區的初始蟲源。秋季,成蟲隨季風回遷到南方進行繁殖,以幼蟲和蛹越冬。如在安徽該蟲也不能越冬,每年5-7月成蟲從南方大量遷來成為初始蟲源,在稻田內發生4-5代,各代幼蟲為害盛期:一代6月上中旬;二代7月上中旬;三代8月上中旬;四代在9月上中旬;五代在10月中旬。生產上1、5代蟲量少,一般以2、3代發生為害重。成蟲白天在稻田里棲息,遇驚擾即飛起,但飛不遠,夜晚活動、交配,把卵產在稻葉的正面或背面,單粒居多,少數2-3粒串生在一起,成蟲有趨光性和趨向嫩綠稻田產卵的習性,喜歡吸食蚜蟲分泌的蜜露和花蜜。卵期3-6天,幼蟲期15-26天,共5齡,一齡幼蟲不結苞;二齡時爬至葉尖處,吐絲綴卷葉尖或近葉尖的葉緣,即“卷尖期”;三齡幼蟲縱卷葉片,形成明顯的束腰狀蟲苞,即“束葉期”;3齡后食量增加,蟲苞膨大,進入4-5齡頻繁轉苞為害,被害蟲苞呈枯白色,整個稻田白葉累累。幼蟲活潑,剝開蟲苞查蟲時,迅速向后退縮或翻落地面。老熟幼蟲多爬至稻叢基部,在無效分蘗的小葉或枯黃葉片上吐絲結成緊密的小苞,在苞內化蛹,蛹多在葉鞘處或位于株間或地表枯葉薄繭中。蛹期5-8氏,雌蛾產卵前期3-12天,雌蛾壽命5-17天,雄蛾4-16天。該蟲喜溫暖、高濕。氣溫22-28℃,相對濕度高于80%利于成蟲卵巢發育、交配、產卵和卵的孵化及初孵幼蟲的存活。為此,6-9月雨日多,濕度大利其發生,田間灌水過深,施氮肥偏晚或過多,引起水稻徒長,為害重。主要天敵有稻螟赤眼蜂,絨繭蜂等近百種。
稻縱卷葉螟水稻稻縱卷葉螟圖片為害特征:以幼蟲綴絲縱卷水稻葉片成蟲苞,幼蟲匿居其中取食葉肉,僅留表皮,形成白色條斑,致水稻千粒重降低,秕粒增加,造成減產。
稻縱卷葉螟防治方法:(1)合理施肥,加強田間管理促進水稻生長健壯,以減輕受害。
(2)人工釋放赤眼蜂。在稻縱卷葉螟產卵始盛期至高峰期,分期分批放蜂,每667m2每次放3-4萬頭,隔3天1次,連續放蜂3次。
(3)噴灑殺螟桿菌、青蟲菌,每667m2噴每克菌粉含活孢子量100億的菌粉150-200g,對水60-75kg,配成300-400倍液噴霧。為了提高生物防治效果,可加入藥液量0.1%的洗衣粉作濕潤劑。此外如能加入藥液量1/5的殺螟松效果更好。
(4)掌握在幼蟲2、3齡盛期或百叢有新束葉苞15個以上時,每667m2噴灑80%殺蟲單粉劑35-40g或42%特力克乳油60ml或90%晶體敵百蟲600倍液,也可潑澆50%殺螟松乳油100ml對水400kg。提倡施用5%銳勁特膠懸劑,每667m2用藥20ml對水噴灑效果優異。每667m2用10%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-30g,對水60kg,l-30天防效90%以上,持效期30天。此外,也可于2-3齡幼蟲高峰期,用10%吡蟲啉10-20g/667m2與80%殺蟲單40g/667m2混配,主防稻縱卷葉螟,兼治稻飛虱。
南區電話
北區電話
微信-南
微信-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