番茄早疫病又稱輪紋病、夏疫病,是由茄鏈格孢菌侵染引起的、發生在番茄上的植物病害。目前是危害番茄的重要病害之一。本文將從番茄早疫病的癥狀、病原、發病規律以及防治方法等方面來介紹。希望能對大家在番茄早疫病的防控上能起到幫助!
番茄早疫病癥狀:
番茄早疫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,幼苗期和成苗期均可為害,幼苗期在莖基部產生褐色環狀病斑,表現立枯病狀。成株期莖、葉和果實上都可發病。受害葉片最初出現水漬狀暗綠色病斑,慢慢擴大呈圓形或不規則形,上有同心輪紋,在潮濕條件下,病斑還會長出黑霉。發病大多從下部葉片開始,逐漸向上部葉片擴展,嚴重時下部的葉片萎蔫枯死。葉柄、莖稈和果實發病,初為暗褐色橢圓形病斑,擴大后稍有凹陷,并出現黑霉和同心紋。青果病斑從花萼附近發生,發病重的果實開裂,病部較硬,一旦受害,提早脫落,即使不脫落,也不再膨大,且味苦不能食用。
番茄早疫病病原:
番茄早疫病是一種真菌病害,由半知菌亞門,鏈格孢屬茄鏈格孢侵染致病。(2)侵染循環。番茄早疫病。 西紅柿早疫病的病源主要是真菌感染病害! 西紅柿早疫病是一種真菌病害,由半知菌亞門,鏈格孢屬茄鏈格孢侵染致病。 早疫病是由茄鏈格孢菌侵染所致,在真菌分類中,屬于半知菌亞門鏈格孢屬。
番茄早疫病發病規律:
番茄早疫病菌為半知菌亞門的鏈格孢屬,主要以菌絲和分生孢子隨植物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,種子表面也可以帶菌。干病殘體上的病菌可存活1年以上,附屬在種子上的病菌可存活2年。播種帶菌種子即可侵染幼苗,病菌首先侵染子葉,接著侵染胚軸,并擴展至落葉,病殘體上分生孢子借氣流、雨水、灌溉水及農事操作傳播,傳到植株下部莖葉與果實上,條件適宜時2~3天即可出現病斑,再經3~4天病斑上又可產生大量分生孢子,傳播為害。
番茄早疫病防治方法:
1、選用抗(耐)性品種。目前在種植中表現較為抗病的品種有:強豐、滿絲、合作903、中雜105、中研958、毛粉802、中蔬6號、佳粉2號、密植紅、蘇杭11等抗(耐)品種,在田間種植發病慢、損失少,各地可根據當地情況進行選擇種植。
2、種子處理。用52℃溫水浸種30分鐘,取出后在竹盤上攤開,然后催芽播種。或將種子用70%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,然后放在55℃水中浸25~30分鐘,瀝干后催芽播種。
3、用無病土育苗。多選擇連續2年均沒有種過茄子、辣椒等茄科作物的土地作苗床,先培育幼苗,待幼苗生長至8~10厘米高時,再移栽至大田種植。
4、實行輪作。大田與非茄科作物輪作2年以上,溫室在不能輪作情況下,用氯化苦或五氯硝基苯處理土壤,可減輕病害的發生。
5、科學培管。根據田土條件,低洼地采用高畦栽培,并注意雨后清溝排漬,降低地下水位。合理密植,一般每畝定植4000株左右。防止密度過大,以利于行間通風透光。還應加強棚室的溫、濕度控制,一般溫度控制在18℃~20℃,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60%~70%為宜。定植初期應控水栽培,開花前適當澆水,直到第二輪果穗形成后再及時澆足水,促進果實發育膨大。澆水應選晴天上午10時后進行,并及時通風,以免早晨葉面結露。在番茄的生育過程中,還應及時進行中耕培土和插稈防倒,并及時摘除下部老葉、病葉,同時將老、病葉及時帶出棚外深埋。后期可每畝追施5~8千克鉀肥,以增加抗病力,并提高果實含糖量。坐果期可葉面噴施0.1%的蔗糖加0.2%的磷酸二氫鉀再加0.3%的尿素,對提高抗病力和果實品質均有顯著效果。控制中心病株,田間出現中心病株,及時拔除,用72%霜脲·錳鋅可濕性粉劑600~700倍液、72.2%霜霉威鹽酸水劑800倍液處理。
6、化學防治。土地整平后,每平方米用50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~10克,拌細土30千克,撒施于廂面。也可在定植時,將藥土施于穴內,集中施藥。定植緩苗或發病初期要立即噴藥,常用的藥劑有75%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、50%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、50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、75%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、64%殺菌礬可濕性粉劑400倍液。以上藥劑任選一種,交替使用,每畝每次噴藥液60千克,連續防治2~3次。也可用百菌清粉塵劑在大棚或溫室栽培中,連續防治2~3次,間隔7天左右1次,或用1∶1∶200~240倍液的等量式波爾多液或銅氨合劑400倍液噴治。
南區電話
北區電話
微信-南
微信-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