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薯莖螟甘薯莖螟是嚴重威脅甘薯產量和品質的一類害蟲,在我國分布較廣,危害較大,為了讓大家更全面的了解甘薯莖螟,本頁面主要展示甘薯莖螟圖片、形態特征、危害特征以及防治措施,望大家有所參考。
甘薯莖螟別名:紅薯蠹野螟、紅薯蠹蛾、紅薯藤頭蟲。
甘薯莖螟分布為害:甘薯莖螟為鱗翅目,螟蛾科害蟲,主要分布于浙江、福建、臺灣、廣東、海南、廣西、云南等省區。
甘薯莖螟發生規律:
1、甘薯莖螟在福建、廣東1年發生4~5代。
2、甘薯莖螟在福建同安以部分第4代和第5代幼蟲在冬薯(苗)的薯蔓蟲癭內與薯塊中越冬。
3、甘薯莖螟的發生與紅薯品種、栽插期及栽培制度有密切關系。據廣東調查,凡春薯于3月前栽插的受害最重,4月中旬前栽插的次之,4月下旬以后栽插的最輕。秋薯則以7月中旬前栽插的比7月下旬栽插的受害為重。冬薯一般受害輕。紅薯莖螟屬寡食性害蟲,實行大面積輪作有明顯抑制其發生為害的效果。如玉米、水稻與紅薯輪作,可明顯地減輕其為害。此外,凡莖蔓粗大、組織柔嫩的品種,如雜交18、禺北白等易受此蟲為害,而莖蔓堅實的品種,如面粉薯、白心雞爪薯等則受害甚輕;一般旱地薯比水田薯受害重,黏土田又比砂質田的甘薯受害重。
4、甘薯莖螟的天敵有捕食其幼蟲、蛹的紅螞蟻;捕食其幼蟲的黃緣青步甲、黃斑青步甲;寄生其蛹的無斑黑點瘤姬蜂、螟黑點姬蜂等。
5、甘薯莖螟各代成蟲的盛發期:第1代于5月上中旬;第2代于7月中旬;第3代于8月中下旬;第4代于9月中下旬;第5代于11月下旬。成蟲白天靜伏在田間莖葉或雜草蔭蔽處,受驚動即作短距離飛行。夜出活動,趨光性弱。成蟲壽命,一般雄蟲比雌蟲短,為3~10天,長達16~17天。多于19~23時羽化,當晚交配,第2天開始產卵,以羽化后第2天至第5天產卵最多,占總產卵量的64.6%~99.4%。卵多散產在葉芽、葉柄或幼嫩的莖蔓上。~雌~生產卵70~80粒,多達237~487粒。幼蟲孵化后在莖葉上爬行或吐絲下墜隨風飄移。多從葉腋處蛀入莖內為害,后轉入主莖或較粗莖蔓內取食。薯蔓受刺激后,形成中空膨大的蟲癭。一條莖蔓大多只有1個癭,少數鉆入薯塊中為害。老熟幼蟲先在蟲癭上咬~羽化孔,孔口由半透明的薄絲膜封住而后結~薄絲繭匿居其中化蛹。化蛹位置多在羽化孔下方2~8厘米處。
甘薯莖螟為害特征:
1、成蟲:成蟲體長13~17毫米,翅展30~40毫米。頭部淡紅褐色,體翅銀灰色,腹部背面有成對的淺黃褐斑,末端5節兩側均有1叢毛簇,向外突出。前翅基部至中脈以下有不規則的紅褐色斑紋,中室中央及末端有白色透明的1大2小斑紋,二者之間有1紅褐色斑點,近外緣處有2條黃褐色波狀橫線,緣毛白色;后翅基部、臀角與頂角有不規則的紅褐色斑,中室端脈斑不規則,褐色,有黑邊與內緣連接,翅外緣有2條不規則的彎曲褐色條紋,臀角及頂角和緣線有深褐色波狀線條,緣毛白色。
2、卵:卵扁橢圓形,長約1毫米,初產時為淡綠色,后漸呈淡黃褐色,于孵化前1~2天卵表面出現紫色斑點。
3、幼蟲:幼蟲初孵化時,頭部黑色,2齡以后為黃褐色,末齡幼蟲體長26~30毫米,頭部紅褐色,胸腹部黃褐色略帶紫色。從第2節以后各節均有12個隆起的***,其中在背面有4個,呈梯形排列,兩側氣孔周圍各有4個。
4、蛹:蛹體長15~16毫米,初化蛹時為淡黃色,后呈紅褐色。頭部突出,翅芽達第6腹節末端,胸背中央縱隆起,腹部末端鈍圓,有細鉤狀毛8根。
幼蟲蛀入薯莖食害,造成中空膨大的蟲癭,常導致薯蔓折斷而妨礙養分輸導,影響甘薯的正常生長與結薯。
甘薯莖螟防治方法:
(1)農業防治:①清潔田園及時處理殘株遺薯以消滅越冬蟲源。②實行大面積輪作以切斷其食料來源,可有效地抑制其發生為害。③選用抗蟲品種,用基部分枝性強的高產抗螟品種。
(2)生物防治:于幼蟲發生期,在薯田釋放紅螞蟻防治,對此蟲有很好的防治效果。
南區電話
北區電話
微信-南
微信-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