旱稗草(Echinochloa hispidula (Retz. ) Nees. )是禾本科植物,是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,農民也俗稱它為稗草。屬于田間常見的雜草之一,在我國多個地區均有發布。本文將針對旱稗草分布為害、形態特征、防治等方面進行介紹,以便大家更好的進行防治。
旱稗草分布為害:
旱稗屬禾本科稗屬,約80種,分布熱帶和溫帶地區,下有數個變種。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;產黑龍江、吉林、河北、山西、山東、甘肅、新疆、安徽、江蘇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貴州、廣東及云南;主要生于農田、地邊、路旁,是一種很難根除的雜草,對旱田、水田、果園、苗圃、菜園等作物均有為害,發生嚴重時常密蓋地面,抑制作物生長。
旱稗草形態特征:
一年生草本稈高40-90厘米。葉鞘平滑無毛;葉舌缺;葉片扁平,線形,長10-30厘米,寬6-12毫米。圓錐花序狹窄,長5-15厘米,寬1-1.5厘米,分枝上不具小枝,有時中部輪生;小穗卵狀書朝圓形,長4-6毫米;第一穎三角形,長為小穗的1/2-2/3,基部包卷小穗;第二穎與小穗等長,具小尖頭,有5脈,脈上具剛毛或有時具疣基毛,芒長0.5-1.5厘米;第一小花通常中性,外稃草質,具7脈,內稃薄膜質,第二外稃革質,堅硬,邊緣包卷同質的內稃?;ü?-10月。
旱稗草發生特點:
喜溫暖、潮濕環境,適應性強,生于水田、田邊、菜園、茶園、果園、苗圃及村落住屋周圍隙地。苗期春季,6月中旬抽穗,下旬種子成熟。種子繁殖,平均氣溫12℃以上即能萌發。最適發芽溫度為25—35℃,10℃以下、45℃以上不能發芽,土壤濕潤,無水層時,發芽率最高。土深8cm以上的稗籽不發芽,可進行二次休眠。在旱作土層中出苗深度為0—9cm,0—3cm出苗率較高。東北、華北稗草于4月下旬開始出苗,生長到8月中旬,一般在7月上旬開始抽穗開花,生育期76—130天。在上海地區5月上、中旬出現一個發生高峰,9月還可出現一個發生高峰。稗子在較干旱的土地上,莖亦可分散貼地生長。
旱稗草防治方法:
二氯喹啉酸是防除稗草的適用藥,可以防除1-7葉期的稗草及部分闊葉雜草和莎草。把二氯喹啉酸按照一定的藥量配制液體,可以對大齡稗草起到很好的防治作用。噁唑酰草胺是水稻田莖葉處理劑,主要用于防除稗草、馬唐、千金子等禾本科雜草。掌握在水稻2葉1心后施藥,一般每畝用10%噁唑酰草胺80-100毫升,草大時可以適當增加畝用量至100-120毫升,就可以用來防治大齡稗草。大齡稗草用二氯喹啉酸、五氟磺草胺、噁唑酰草胺、氯氟吡啶酯等藥物來防治,使用后效果比較好。
南區電話
北區電話
微信-南
微信-北